青山周平丨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

 

 

青山周平 专访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周平

 

1、您来中国的原因和您在中国做建筑师的感受,以及中国跟日本它们文化上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首先我来中国的原因,因为我是零五年来北京到现在已经十一年左右了,最先在一个在北京的日本设计公司工作大概七年,后来就开始去清华读博士,然后一边读书一边教课,在二零一四年九月份我自己开了这个工作室,所以现在我在同时在做自己的工作室、教学以及自己读博士三个不同的事情。零五年来的时候,其实我刚刚从东京的研究生毕业,之后马上就来北京了,当时因为是研究生所以没有考虑太多,毕竟我人生不会一直是做这个工作,所以我先想最有意思的地方,也考虑过去欧洲那边找工作,因为我研究生的时候留学过一年,所以巴黎那边也有一些认识的人,想的是也可以去那边,当然也可以在日本。然后我在想这个的时候,突然有一个朋友在北京的一个公司他们在招实习生,那个公司就是我后来工作的公司,当时实习生对我来讲特别好,虽然没有工资,但是他们吃住和出行都是不需要自己开销的,所以我想来看一下中国最近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因为我身边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讨论中国的现代建筑或者中国现在社会的变化的情况,很多业内媒体想看到关于中国现代建的报道,然后当时正好有这种免费的机会,所以我其实是很高兴来的,这实际就是最开始的原因吧。之后在我大概实习了半年的时间,这半年的时间是一边工作一边考虑要不要留在北京,最后半年下来还是决定留下来。留下的原因是当时刚刚研究生毕业,没有任何的实际工作,因为日本学建筑学的学生跟中国的不一样,中国的学生可能研究生的时候他们有很多机会直接参与老师的实际项目,所以他们做过实际的项目很多,甚至有可能做过很大的项目。

 

 

周平3

 

而日本的研究生也有这样的,但是一般来讲是不会参与很实际的项目的,所以我来这边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实际项目经验,当时因为那个岁数也比较年轻,所以虽然我在这边没有什么经验,但是可以直接参与有意思的项目中,再就是我觉得这边整个的社会比较年轻,有一些项目的客户很年轻甚至有的比我们更年轻,现在差不多所以的项目客户比我们年轻了。这种情况一般在日本来看是不可能的,比如说我现在在日本接的客户就不会那么年轻,所以这边整个社会比较年轻活跃自由,他们比较追求新的东西。对中国的感受就是比较活跃,各种各样的事情在发生,因为中国比较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各种各样的地方的人他们在做的事情也不一样,我觉得还是比较自由、年轻和新鲜的这种感觉,而日本是比较稳定,当然稳定有稳定的好处,不稳定有不稳定的好处,我作为年轻人其实是比较喜欢把自己的身体放在这种不稳定的或者变化比较快比较大的环境当中。中国跟日本建筑文化的区别还是与土地有关,日本一般大部分土地都是私人的或者公司的,因为个人可以买地建房,所以很多建筑师尤其是年轻的建筑师做的项目大部分是个人的,比如我会做我同学或者我朋友的家,这种项目是日本年轻建筑师最开始或者最多的项目。因为地和房子是自己的,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他”和我可以做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可以发挥很多建筑师和业主个人的想法,只要双方同意就行,这个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年轻建筑师做的有意思的小住宅,那一方面是建筑师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有意思业主的一些想法和建筑师结合,就可以做有意思的东西。这个当然是好的一方面,但是不好的地方是这只是两个人自己做的好玩的而已,跟周围的社会没有太多的关系。中国的土地很多建筑都是开发商或者政府来做的,所以规模比较大,所以不好的地方就是建筑师控制的方面就越来越小,但是规模大跟城市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你做的这个项目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活,或者如果你做的是住宅区的话,你做的东西直接影响几千户人的生活,这个很难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各自都有利弊。

 

周平4

 

2、您既是室内设计师,又在读博士,同时还是教师,那您怎么定义自己的第一身份呢?

 

第一身份还是设计师,因为我读博士,在学校教书,这些都是为了我将来做设计师的目标。我不是为了当老师读博士,也不是为了去学校教书而当老师,我现在教的是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这个课一般来讲主要是讨论,所以我跟学生每次上课的内容就是要讨论他们的一些想法,不是说我已经知道的东西单方面的给他们,而是我讲我的内容他们会讲他们的想法,从对话当中我也经常会想到一些平常没想到的问题,所以这样对我来说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然读博士也是我要研究或者我要知道我之前不知道的事情,这些东西最后还是归纳到我作为设计师的身份上,所以第一身份还是设计师。

 

周平5

 

3、您最欣赏的设计师是谁?

 

最欣赏很难说,但是我比较关注那些思维或者设计很跳跃的设计师,因为我个人还是比较理科的感觉,比较倾向于通过逻辑来设计我的东西,一般我做的设计都是有逻辑的背景,这个当然很重要,但是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没有超越的感觉,因为是一步一步根据逻辑来推敲设计的,有时候我感觉没有太跳跃的感觉,我关注的一些项目给我的感觉还是很跳跃的,跟我对建筑的理解或者跟我做建筑的过程感觉很不一样,我没有办法做那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那样挺好的。

 

周平6

 

4、您觉得现在中国和日本建筑师面临最大的挑战分别是什么?

 

在日本就比较简单,因为人口越来越少了,然后社会该建的也都建了。简单的例子就是日本有47个县,各个县都有公立博物馆,公立美术馆这种建筑,基本的基础设施都差不多已经建完了,所以将来的建筑师也不会有这样的项目,再就是全国的人越来越少了,对建筑的需求也下降了。或者说传统上的建筑需求越来越少了,所以建筑师做的工作内容就需要改变,现在很多建筑师的角色不一定是建房子、做空间,他们要做的事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比如说我研究生是东京大学,东大一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要选具体的专业,一年级学的是比较广泛的东西,没有确定你到底要学什么,原来建筑学是比较受欢迎的,很多人想学建筑学,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子了,所以建筑的未来跟原来还是不一样,建筑师的角色虽然有变化但是有很多不同化的东西要做,工作内容会有变化。我认为这个就是日本建筑师面临的一些事情,困难还是要有的,因为没有困难的话就没有新的想法,我觉得日本现在的建筑师面临的困难是很好的一个时期,他们会把建筑师工作的范围扩大,这个是我觉得很好的一个机会。中国的我觉得因为大城市的建设也差不多了,再就是大城市设计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这样的独立建筑设计师的创造是很难在大城市里完成,除了极少很大名气的设计师,我们这种年轻的设计师的项目离城市越来越远了。像我们现在在做也是很多乡里面的项目,那种项目当然有意思,因为规模比较小,环境也挺好的,所以可以做有意思的项目。但是同时跟城市没有关系了,跟城市更多更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离开,我们做跟城市没有关系的,我们想做自己的事情,城市是那些大公司在做,这个也是一个问题,我也还是希望我在城市里面考虑一些问题。

 

周平7

 

5、您在中国遇到这种跟城市脱离关系之后您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

 

其实北京的二环内的住城区胡同的改造也是我们可以做的一些事情,因为胡同的改造这个项目比较小,大的公司一般不会做,这个也对大的公司来说是很麻烦的项目,但我们这种公司是可以做的,当然胡同里面的改造其实也是个别的项目,但是这个项目其实跟整个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关,所以这种项目现在也在做,当然这种项目还是希望做下去。

 

周平8

 

6、您特别关注建筑的社会性以及它和城市的联系,您如何在自己的城市项目中去回应它在城市中的一个问题?

 

我们虽然是小公司,做小项目,但是所有的项目我希望都跟社会或者城市有关。比如我们最近在厦门做了一个小的书店,这个书店是在厦门大学里面,我们做的只是裸的那一部室内设计,因为厦门大学现在在做比较大的改造,他们在城市里建一个大学的主线,所以我做室内设计根据这个主线协调来做并且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这个是比较简单的例子,我们做小的室内的项目的时候也希望思考这个建筑跟城市的关系的问题。

 

周平9

 

7、中国建筑这个词是来自日本,但是在日本建筑最初称为造家,您能谈谈对造家的理解吗?

 

其实这种建筑的概念还是从西方过来的,我了解的建筑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跟社会跟房子没有太多的关系,或者跟西式房子更广泛的一个东西,这个系统的思考还是从西方过来的,这个一套的思考之前日本的建筑师建筑学科的造家课,所以这个是更具体的建造方式的一个纪实系统。

 

周平10

 

8、中国的建筑以前称之为“营建”和“营造”,它更多的强调我对材料   的组织来形成一个构筑物,但是在日本造家更强调对业主对客户来营造一个环境,他更强调一种跟人的一种关系,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中日在“建筑”这个词泊来之前他们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理解?

 

我对中国建筑的了解是感觉中国建筑是先有环境后有建筑的,我实际体验的中国建筑还是先有大的环境,大的景观,然后再有房子。比较有意思的区别是圆明园,圆明园是一个很大的园林,之前那个地方有很多房子,现在没有了之后还要一个很大的景观,因为当时做这个的时候是先做很大的景观,然后再做这个房子,所以现在房子没有了但是变成另外一种吸引人的环境。但是比如欧洲的一些皇宫建筑,他们是根据建筑来规划环境的,如果这个建筑没有了,那么这个整个环境的意义就没有了,没有原来的价值了。所以感觉中国的建筑还是以总体的景观和环境为主,然后房子是其次,这是我自己对这个一些思考和感受。

 

周平11

 

9、您能介绍一下这次威尼斯展中您理想家主题的设计《阳光100》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理念吗?

 

这次我们考虑的问题是年轻人共享中国的一个状态,其实现在“共享中国”有很多人在讨论,在日本也是很多人讨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些企业在做“共享住宅”、“共享社区”这样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一般来讲他们自己的房间比较小,但是比如有别的地方有比较大的公共区域,他们一起可以利用,那里有厨房可以一起做饭,有放电影的地方一起看电影等各种各样共享的功能,这是一个已经在发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我们这次考虑的是稍微未来一点的,大概是十五年到二十年后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内容。我们这个项目的背景主要是一个社会的变化,因为之前我们的家庭是比较大的,在日本也是这样,几代人一起住在一个房间里,这是几十年前的一个生活模式,然后慢慢变成两代四个人甚至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比如东京现在就是一个人的家庭是最多的,我们现在说家庭的时候马上会想到三四个人那种标准模式的家庭,但实际上北京也好东京上海也好,可能现在家庭模式大部分已经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了。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家庭完整地体验之前那种三代人的家庭生活方式,我们建筑师是需要提供给城市这种体验的地方,城市也需要完成原来在家里面完成的那种功能,所以“共享社区”也是这种平台。

 

周平12

 

10、“共享社区”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设计哲学或者设计宣言?

 

大概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地方,这个地方聚合着很多年轻人,所以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他们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激发我们灵感的还是现在在北京胡同里人的生活状态,因为我也在胡同住了大概七八年了,我每天在那边看胡同里的生活,很多东西是从他们的生活状态学到的,实际胡同的生活也是接近理想的共享生活的状态,因为他们胡同的房子也很小,再就是他们的生活都是在胡同里面而不是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他们把自己的椅子啊桌子啊放在外面,然后被很多人共用共享,然后这个周围就变成他们交流的地方。所以其实胡同里有这种共享的状态,所以我希望把这种状态放到新社区的设计上,所以我们做的是大概中间有很小的一个私密的空间,房间里面的各种各样的家具都放在外面,再就是这个私密的房间有轮子是可以移动的,所以在这里房间就变成家具,房间外面就是交流的地方,房间和家具之间那样的一个空间。

 

周平13

 

11、您认为最能代表您设计思想的是哪一个建筑的作品?

 

其实各个项目都有各个方向的思考,并不是一个项目代表我所有的思考,我可能更希望每个新的项目都会有一个新的想法或者新的思考,因为我们希望有具体的项目通过它来发展我原来的思考,希望有新的项目的时候,通过这个项目的思考改变我原来的思考。

 

周平14

 

12、我们关注到您在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之外还会做一些跟装置有关的方案,你是如何将装置尺度的设计结合到建筑或者室内中去?

 

对我来讲从很小的项目到很大的项目没有太多的变化,比如我们最近做的最小的项目是一平米的一个空间的设计,但在家会认为这个是一个工业产品的一个设计,因为这个是MiNi公司的汽的后备箱的空间设计这种的项目,对我来讲是一平米空间的设计,其实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因为MiNi让三个设计师做普通的设计,我是建筑设计师,其他两位是产品设计师,所以他们可能做的事情是这个东西作为产品设计来设计的,对我来讲这不是一个产品而是空间,所以这个出发点就是最后落到实际的产品中还是很好的,因为我们这个MiNi的项目的想法还是跟社会有关,现在汽车还是有很大的变化,原来汽车是交通工具,这个是我们买车的一个简单的目的,但是现在有滴滴打车、Uber这种很方便的打车工具,你出行时它可能比你自己开车更方便的到达目的地,所以当有这样的服务的时候,汽车慢慢变成不是交通的工具,因为你要出行的话不需要自己买车开车,使用APP就可以更好满足你的需求,所以我觉得汽车会慢慢变成一个生活体验或者交流的空间。另外一个就是自动驾驶,现在很多公司在研究自动驾驶,当在未来就不用自己开车的时候,汽车座位的位置会变,也不用驾驶员,大家都可以参与到交流当中,所以车内的设计会变化,这个时候车的内部空间变成一个类似小客厅的设计,所以我觉得车会慢慢变成一个移动的家这样的空间,当车变成第二个家的时候,车后备箱的空间就是类似家里家具的空间,所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后备箱对我来讲就是家里的家具。所以我们用实木来做后备箱,但成品不可能把实木放在后备箱,第一个很重,影响到汽车的移动,第二个用水也会有问题。但是对我来讲汽车已经不是移动的工具,如果这个东西影响到汽车的移动功能也没有关系,因为汽车已经不是以移动为主的工具,所以这个其实也是建筑师做小的装置项目的时候,他是和建筑师做大的城市中的建筑的时候用同样的思考方式,这个思考方式我相信是建筑师的一个思考方式,所以我做那种小的项目装置的时候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做跟建筑不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其实也是跟过去的或者专门做后备箱设计做的东西还是不一样的,有不同的价值。所以我觉得我做不同的事情时候,还是有很多收获。

 

周平15

 

13、包括您在那个项目中给年轻人提供了共享社区,然后给MiNi后备箱做内饰的设计当中您也提到了共享经济的一些产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感觉您是和年轻人的社会或者和中国变革结合很紧密,您认为在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的年轻人社会群体或者说社会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我们都要买房子,虽然只有三四十平米,但北京的年轻人要买这种的话大概就得一百多万,包括要做室内装修的话可能会要更多,其实对年轻人来讲,这已经是让你生活不自由的一个状态,这种买房子的模式其实是过去的模式,但是这个思考方式很难改变了,但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种临时状态,没有太长的历史。再就是我这个模式也不会马上变成实际的,概念就是要用房子的时候根据你的需求利用房子,不需要的时候不用,这个模式就像滴滴打车一样,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用APP来提前三个月预约,需求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风格来可以改变,这种就是生活模式完全变了。其实这个现在在房地产行业之外的很多领域已经发生了,当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这种服务之后,你就不需要买房,不需要买车,也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这个是我们做这个的一个基本想法。

 

周平16

 

图文编辑 丨 罗朴之、龚安、谌轶华

 

2018年9月3日 10:05
浏览量:0
收藏
凡益首页    凡益频道    青山周平丨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