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预设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被访谈人/杨扬无预设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西安双城双年展分展场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中国国家注册建筑师

访谈人/姜滔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凡益工作室实习设计师

 

无预设”是建筑工作室的名字。它代表了一种工作而和思考的态度。

从项目本身的特点出发,而不是按照既定的思路和固定的风格展开设计。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

·预设实际上是一种先见之明,它是人们在自己经验基础之上对事物的一种看法。

·预设帮助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未知。

·无预设抛弃已经有的观念,从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或者说,给潜在的事情以机会。

·无预设消解已经有的概念,使新的事物或状态有可能产生。

·无预设就是放下,其实是一种最大的预设。

 

Q1:无预设建筑工作室,主要侧重于那个方面的创作与研究,工作室创立的初衷是什么?

杨: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方法和建筑理论;设计方法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从理性思考的阶段再到感性加理性,关注的要点从理性逐渐转向认同与共鸣。

 

       

比如清华x-lab的室内、长春binggo众创空间和清华明斋门厅修缮项目都是非常理性的设计。因为前两个设计的目标很明确。而后者是文保建筑,有理有据才有可能经过北京文保办审批。

        邛崃院子竞赛——保留记忆的博物馆,我们并没有按照主办方的意图进行设计,而是从我自己的感受出发,认为城市更新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来保留空间的记忆,算是比较感性的设计。

        云安金方的项目是乡村项目,我们更愿意让建筑与当地产生对话,所以选取了当地的视觉和生产元素,期待做当地人看得懂的建筑。

        纽约波多黎各飓风纪念碑项目,因为是灾难纪念碑。从设计上来讲认同和共鸣就显得尤为重要。

        2020威尼斯中国馆项目投标,我们通过国家馆主题“我们如何生活的更好?”回应了主题“我们将如何生活?”并且用放大了的取快递场所来引起国人的共鸣和观众对中国生活状态和场景的感知。

        建筑理论一直在关注,一方面接触各种不同的理论,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观察来发现新的理论。

        创作主要集中在改造、室内和一些感兴趣的竞赛。

        对理论的关注一方面是了解已经发生了什么,另外也是试图超越理论在事实和结果之间建立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实现最大的沟通和对话。

        除过创作与研究,我们也非常关注建筑教育,从2015年起连续报道了清华建筑学院的大师课,2019年除过报道之外,还对代课建筑师进行了访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有些有意思的项目要做,工作室作为一个载体来这些事情。另外就是我们反对程式化的东西。反对已经预定好的工作和结果,认为是一种重复。工作室目标实际上是在警醒人们,是在我们习惯的世界当中,还有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可能性。工作室适合那些对这个世界现存的建筑和设计已经腻味的甲方,适合那些打算做点不同的事的人或公司。

 

Q2:工作室在建筑创作上面目前有哪些项目,能否谈谈目前的创作心得?

杨:工作室目前主要在做竞赛,有来自保加利亚、韩国、乌克兰的项目竞赛。

        实际上“无预设”的定位已经说明了工作的范畴,我们不断地破除“预设”创新。

 

Q3:在今年的起始就出现了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请问你对现在的疫情有什么看法?

杨:这个情况我觉得是一个突发事件,但是也可能有它的必然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你愿意看到积极的一面。现在这个网络社会信息高度的发达和流通,但我们的很多事情还是受制于信息的流通,你比如说教育。每年还都要进行高考,没有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接受最好的教育。现在高度发达的网速,有没有可能去研发或者是推进一种远程的教育。和交流沟通的工具让信息的这种流通所造成的障碍减到最低。再比如说这次疫情期间,很多大学已经开始在线直播课堂,所有的人都可以一起上一节课。这个事情我之前一篇文章已经提到过,即《从清华电子校友卡想到的》。通过现代虚拟技术,我觉得是有可能去推进这个社会的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Q4:2020年工作室有哪些新的计划?

杨:2020年的话,从工作室主要是参与感兴趣的竞赛。然后积极参与到能够发挥我们的能力和想法的委托项目。另外就是访谈的计划,我们希望通过访谈来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更多的事情,了解建筑师还有艺术家和创业者。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他们在进行怎么样的思考。这些思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Q5:无预设工作室做了很多建筑师的访谈,在工作室在做访谈建筑师中,会发现那些有意思的事或有意思的人?在这其中有没有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杨:访谈揭示了他人的内在,因为从表象当中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通过访谈你就会看到你在你的视野之外的东西,那些你的价值观不同的观点。

       我举个例子吧,在清华大师课的访谈里,我们认为非常成功的公司实际上也是经历了非常艰苦的奋斗,比如说我在采访建筑师刘晓都的时候。他说实际上我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因为各种因素没有实现的项目。

       比如建筑师李冀,他从事了很多年建筑设计,但在访谈中没有听到他对于设计经验的特别强调,相反,他更关注于内在的潜质对于建筑创作的影响。

       再比如说建筑师王昀,当建筑师们提出从外部学科获得创作灵感成为一种趋势时,他提出建筑学就是应该聚焦建筑学本身,建筑师的能力就是把我们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处理转换为形式。

 

Q6:学习应该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的,在清华学习给你的人生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启示?

杨:那首先我想每个人的观念中可能都有一个自己认为的清华,但是清华这个词在我这儿还是非常独特的,因为我父亲就是清华建筑学院毕业的,所以可能我自打我懂事起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学校。所以对我来讲,清华也许并没有像其他人想象中的那么具有吸引力,甚至是我叛逆的一部分内容。但是我来到清华之后,还是发生了很多我预料之外的事情。

       第1个,焦虑和无聊是每个人的常态。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在人生中有一段时间安静下来,与周围的世界暂时隔离开,听到内心的声音,并逐渐让这个声音强大起来。不论通过哪种方式在哪个学校这个过程是必要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实际上是你能够更好地发现你自己。

       第2个,老师的影响,除过在专业方面的基础训练,形成一个基本的学术素养和理论基础。以及治学方面的严谨态度。

       第3个,读书和交流增长人生的很多见识。这些书很多是专业之外的,给人带来的影响其实是潜移默化的。你看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以他们独有的方式活着。众多的讲座和交流给你打开了一个视野,你可以看到其他的建筑师他们都在忙什么,各种各样的学者,他们都在研究什么,这个视野的提供,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兴趣。

       第4个,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你能够有一个规律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的模式。这种模式能让你知道,你可以完成复杂和庞大的工作。这种模式在冲动和耐心之间建立了平衡。

       第5个,清华不光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把有不同想法的人聚集起来的方式。在交往中,不光建立了友情和支持系统,也其实受到了非常多的启发,这些启发有些是我专门请教得来的,有些是交往过程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就点醒了你,有很多你完全意识不到的事情,周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真实的自己,也能够不断调整对周围的认知。

       其次还有一些影响是觉察不到的,比如我在毕业的时候偶然翻到一篇建筑评论课的论文,周榕老师给了90分,我惊讶的发现有点不认识自己了,也不知道是当时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那个更有想法。

 

Q7:建筑学的发展相较于信息等学科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较为慢速的状态,但近来的建筑业似乎也要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你觉得未来的90后的建筑圈会偏向什么发展方向?

杨:我曾经开玩笑说,建筑界已经没什么必须完成的事情了,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李晓东获得了阿卡汗奖,张永和和马清运分别在在MIT和南加州当过院长,马岩松中了如此多的投标和国际竞赛。我们在建筑上取得了如此多的突破。似乎没什么需要90后建筑师完成的事情了。城市里的建筑实际上是集体价值观的体现,但实际上在大街上走一走,我们还很缺失全民的建筑和艺术素养这一块,这部分起来了,中国建筑就强大起来了。所以我觉得在当下尤其是建设量巨大的时期已经过去,地产业已经不是支柱产业的时候,建筑师可以执着于本专业,像李晓东老师那样持续的思考。建筑师也可以微微转身在建筑文化的传播和产业升级上有所贡献,202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投标中,我提名的帝都绘和全球知识雷锋就是文化传播类型的公司。提名的马清运的马达思班就是用建筑文化进行产业升级的公司。另外,新的科学技术的介入也会对传统的建筑学发生影响,比如何宛余的小库科技在运用AI技术来替代建筑师进行复杂的规划设计。

       我觉得实际上很难定义未来的建筑圈会偏什么方向发展。但是有些趋势我觉得是比较确定的。

       第一,现在的人群越来越细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些爱好非常有差异化。未来的建筑圈,会去满足这些不同人的差异化的生活所需要的建筑场景,发展的方向和领域会非常的多样化。

       第二,会有各种结合科技的和跨界的发展,科技核心的价值观都会带来新的不同的建筑。

       第三,建筑这个词的范围在越来越不断的扩大。不仅是跟建筑相关的设计和咨询。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建筑除过解决工程问题,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进行建筑文化的传播,或者是以建筑的思维的构架来做事情,都应该属于“建筑”的范围,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是这个社会更需要的。

 

Q8:建筑学的将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多元化,出现学科交叉、跨界的事情越来越繁,“建筑学”本身也越来越不那么“建筑”,你更想未来侧重哪个方面的发展?

杨:实际就是我感兴趣的方向,现在有两个:一个就是肯定还是设计本身。在设计上有更多的发展和可能性。比如说通过竞赛和项目实现自己在建筑上的理想。另一个,我觉得建筑现在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让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的丰富。所以我通过访谈让人们了解设计建筑和艺术圈的新的发展,这个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事。

 

作者后记:本次访谈是在王蔚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与杨扬老师和王蔚老师的交谈中,他们都认为现在的建筑学处于一个转变的时期,一种面向大众的建筑学解读和建筑传播的发展是这个转变下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要探索建筑在当下的语境下超越本身的固有属性的方向。“无预设”是杨扬老师的一种探索,当放下了预设,就有更多的可能去看到更为广阔的视野,无论是是对设计本身还是对于建筑学学科的本身。

 

 

2020年6月12日 20:30
浏览量:0
收藏
凡益首页    凡益报道    抛弃预设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