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完美作品的渴望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

 

 

 

Q1. 你让“建筑可视化”变成一个有意思的过程,让更多的人读懂它。那么你如何解读自己“不爱画画的建筑师不是好的插画师”这一身份?

A: 这个其实是他人为我起的一个 title,他们觉得,我的插画与以往所见的插画不太一样,认为这样的视觉差异与画面氛围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我的专业背景所致。建筑学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的学科。我大部分的插画都是帮助建筑师借助图像的方式更好的将他们的设计想法传递出来。这可能与大部分插画师“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不太一样。他们被什么都以建筑为主体的画面打动,于是有了“不爱画画的建筑师不是好的插画师”这一称号吧。

 

Q2. 能分享你通过网络平台讲授建筑软件技法及建筑插画的心得吗?

A: 心得我谈一点点吧。首先我从事网络教育差不多 4、5 年了,讲的内容都会根据学生的反馈及作品做出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的意识到,课程的内容设置要多以学生作品为导向,启发与引导他们完成自己的作品。如果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不要盯着软件本身,而是绘图背后的思考。我觉得这比我多讲几张图纸,用哪些命令要帮助大的多。 每次的插画授课最期待的就是看到学生最终的作品,看到他们新鲜的想法,大胆的尝试。 这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还有点意义吧。

Q3: 通过线上直播经验,谈谈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说他们的反馈、需求是什么?

A: 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很多学生对课程看法的局限性,类似于一种冰山原理。很多人期望得到的答案是老师教不教我需要的软件,可他们只是看到冰山上面很小的一部分(软件应用本身),看不到冰山下面还有其他更庞大的难题,比如插画发展史,色彩搭配,画面的主次关系,参考图的选择与学习等等。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对于想学的东西应该更加坚持、专注。想学习一个东西就要慷慨地付出时间。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期,必须要耐得住浮躁的心。在我大量的网络学生中,最终有不错成果的人有两个共同点。1 热爱 2 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

 

 

Q4. 你有丰富的网络教学经历,能否谈谈在学生作业中,你认为“想法”与“表达”哪个更重要?

A: 其实我觉得这两个其实都挺重要的。不能一个劲地沉浸在表达(画图中),也不能每天沉浸在自己飘渺的想法中。剖开两种极端不说,从我的角度来看,肯定是想到一个好玩的表现想法,要大于表达本身。如果是一个刚刚接触表达什么都不会的同学,还是应该打好基础。注重表达的途径与表达的效率。 所以表达与想法可能因所在的阶段不同有不同的侧重点。

比如我们创作的《RSAA庄子玉工作室-林盘行馆》这幅作品。这张插画记录的并不仅仅是这栋建筑长什么样子而已。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展开”的林盘行馆,突出建筑的线性空间,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过程版的林盘行馆,当上面完全落在下面的建筑上就是完整的林盘行馆。所以我们创作的插画可能是某个时间点的画面,也可以能是表达出建筑师对于自身建筑的哲学思想。

 

Q5. 在你看来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除了专业技能之外,最重要的能力是 ?

A: 我觉得表达能力也挺重要的。这个表达能力可能是指语言的表达能力,或者是草图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Q6. 曾经建筑的图纸只是服务于建造,而你的图纸我们看到了非常多的观众,能谈谈你认为自己在绘图时是在为谁而画?

A: 这个问题我可以深入分享一下。大部分的学生会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画的这个东西甲方能不能接受,这类型的问题是在反复地问我们跟甲方的关系。这就相当于他们默认了一个前提,似乎我们在从业以后,就只是在为甲方服务而已。 但其实我们画这个插画主要的观者可能还真不是甲方。

我希望更多地传递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创作插画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除了照片和效果图之外的另一个维度,去表达建筑师的有趣想法。它的形式决定了它可以创造更多有意思的故事。有些地方的建筑师可能由于甲方的要求,或受限于造价,建筑落成之后会跟他最初的想法、看法有一些偏离。我觉得插画中的某些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建筑师当初对于作品的一些小的期待、标准,调性找回来。

比如关于庄子玉老师的鼓楼 7 号院的插画,就是突破了传统的具体空间位置关系。起初的任务比较偶然,就是完成一张新年贺卡。就是这张贺卡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可能性。它相当于把鼓楼和我们小院子的位置重新地整理了一下,然后放在一张画里;但是看图的人又不会过度的去纠结这里面谁的尺度关系,谁的位置关系,看图的人还是会更关注图像的本身,而不会去纠结这些空间。简单说就是对于建筑师,能够尽可能的多地去用夸张或者说超现实的形式,帮他们多表达一些预想的某些期待。

另一方面,在一张建筑照片里,普通的人或者非专业的人群,时常很难看懂表达的东西,或者作者思考了哪些东西;但是我们通过这种插画加入一种氛围,加入一些色彩的感觉,有古风的,有那种超现实的,就可以让大众快速的感知。例如说学校类的项目,它就很容易通过色彩来传递给别人。然后还有一个点,有一些大众不理解建筑师,他不知道建筑师在干嘛,我觉得插画多画一些细节,多体现一些东西,也能够让大家知道建筑师其实做一栋房子,都是有很多的思考。 所以为谁而画,一个就是为建筑师,尽可能地把他们的设计点最大化,然后把他们的思想概括和提炼并用插画的方式抽象出来。;另一个就是为大众画吧。希望我们创作出来的插画可以更直观、更易于大众读懂。哪怕仅仅是因为图像视觉的第一印象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事情。

 

Q7. 除了诸如以上现实项目的创造性表达,你还会尝试描绘一些脱离现实和人物生活的完全虚拟的场景吗?

A: 我还挺喜欢画这些。我们在去年通过插画描绘了一个 VR 在未来对于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对于建筑空间需求发生本质变化的场景。我们认为人们不在需要过大的建筑使用面积,需要几百平米的建筑空间才可以完成一些场景。我们定义一个盒子,称它为“citopia” 人们未来是否就是成活在盒子里,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通过虚拟世界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 Citopia-1)描绘的场景是citopia 的城市正在发展的状态,大量的人们(盒子)蜂拥而至,无人机作为了主要传输物流及居住空间的工具。 ( Citopia-2)描绘的是工厂的生产场景,虽然人们沉寂精神世界但是还是无法脱离基本的食物等现实物品的供给。这个图主要是表达未来公式是大数据与 AI 人工智能的时代。AI 人工智能会在未来将取代我们一大部分的工作。 ( Citopia-3)是一种思考。人类处于上下的夹缝之处(下面正在扩张的现实世界 上面虚无且魔幻的虚拟世界)对于传统田园生活的幻想与思考。

 

 

Q8. 能否分享一下最近在做什么有趣的项目?

A: 成都最美书店—兴隆湖书店。我们绘制的两张插画也将作为“展示”的形式出现在这个书店内。

这个项目是由卢昀老师主创(MUDA-Archi-tects)完成。在400多个概念方案中获得的第一名。以“一本天上掉落的书” 为故事起点。我们在创作 2 副插画,第一幅更加感性的突出“掉落的书”这一概念。卢老师与我们提到了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第二幅回归理性表现建筑。

 

Q9. 在你的《紫禁城·四季》中,以建筑作为创作主体,通过插画的方式诠释了建筑单体的丰富意境和建筑群空间的恢弘,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创作过程吗?

A: 这个项目的契机,源于一个在故宫文创部的朋友偶然看到了我朋友圈里的作品,就邀请我为故宫宫廷文化打造文创产品。最初我想,故宫历史悠久,是古人的艺术与智慧的结晶,建筑映射了很多风水学的知识,所以第一版我们创作了五行版本的紫禁城四季。考虑的更多的就是故宫对于色彩的运用、四季带给我们的传统色彩认知、八卦与建筑风水学。但是故宫人员考虑的更加实际,他们担心大众中重点并非在此,他们希望我们可以创作出男女老少皆宜的产品,描绘大众眼里的故宫,而不是故宫本身的内在文化属性。

 

 

所有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紫禁城·四季》。没想到的这四幅插画真的变成了男女老少皆宜了。现在已经售罄了,现在排名故宫文创手机壳榜单的 TOP 1。这也让我们与故宫宫廷文化建立了夯实的合作基础。此后,我又代表故宫宫廷文化参与了 2020 故宫过大年活动,2020 必胜客故宫中国年,名创优品与故宫联合发起的“名创造办处”新品发布会等故宫文创活动。

 

Q10. 在创作了这么多的图后,你对于目前的建筑插画等图纸表达以及建筑设计市场有什么独特的感受或者看法吗?

A: 我简单说一下吧,我觉得可能我画的这个图它的主要市场,就是图纸的市场,他画的建筑插画的市场,我们其实在工作室的一个定位上来讲,我当时跟他们说的,可能建筑这块不会作为一个特别主要的一个方向,因为对圈子本身

就小,然后有这种需求的搜索,又少日人又不少,对说我们就是建筑只能是作为我们的特色,或者说是别的东西,我们重点想做一些商业插画,因为我曾做过故宫插画师的缘故,也有一些其他的单子会找到我,比如万象城等等,然后还有一些国内的,主要有一些那种比较商业的一种东西,我们说也可以做,可能以后还是做一些这些方向或者可以说是文创方向的,这个可能是我们后面做得多一点精一点,因为也是从故宫方面得到灵感,就是感觉文创这个东西他现在就比较好商业化了其实,价格也不会很贵,大众也愿意买单。

Q11. 你觉得属于建筑师的时代会到来吗?

A: 建筑师的时代我觉得肯定会到来呀,这可能是一种比较积极的想法,也可能没有深层次的去了解过这个行业。但是就我而言我觉得建筑师的时代真的要来了。因为需要建筑师的地方,不单单是盖房子了,设计一栋要落地的建筑。未来会有很多虚拟的场景的搭建,也是需要建筑师去帮助的。现在很多电影的画面里面的建筑空间也很有调性,也很神圣,也很有精神性。这都是需要建筑师加以参与的。就像刚刚提到地 VR 世界地到来。想去 1949 年地北京看看什么样子。想看看那些被日本侵华破坏掉的建筑遗迹等等。会需要到大量的建筑专业知识,在虚拟世界百分百还原当时的建筑遗迹。未来在众多的协同作业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建筑师这一职业。

如果未来的人工智能这种工具型产品能够帮助建筑完成例如强排,简单的参数化立面,简单的功能排布等等,最好可以帮我们建筑师画图。我觉得这样建筑师的时代就真的来了,我们不需要陷入到那些重复性的劳动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并思考生活。我觉得建筑师最厉害的是批判式的思考、可以挖掘很多潜在的社会问题,以及在理性与感性之间不断追求平衡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后记:感谢王蔚老师对此次访谈进行的指导。绘画作为语言,其语境可以脱离建筑本身存在。在结束访谈后,我不禁联想到正参与创作并即将出版的城市绘本《绘长沙·潮宗街》一书。城市绘本是相似的另一种易于理解的媒介,以此切入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居民的理解和参与。它的创作基于城市考现学和空间叙事的手法,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融合了多元学科,凝聚了我们对城市文化和城市问题的思考,为大众解读城市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也远不止是对城市文化生活的记录和传承,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回应。

 

2020年8月2日 20:50
浏览量:0
收藏
凡益首页    凡益报道    对于完美作品的渴望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