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凡益会客厅第十二期:河流生态视域下的城市规划
论坛背景
本次论坛活动在长沙图书馆318多媒体会议室举办,活动于7月16日上午十点开始。本次论坛由凡益工作室策划总监秦泽华主持。首先,主持人向到场来宾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和特邀嘉宾,本次会客厅的对谈嘉宾分别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副站长张琛博士, 湖南大学城乡规划系助理教授丁国胜博士,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彭友博士,环境公益影像摄影师刘科,随后论坛进入嘉宾主题演讲环节。
主持人 秦泽华
柳肃:“河流生态与古镇古村的保护关系”
柳肃 教授
柳肃教授首先表示“文保(文化遗产保护)”与“环保(环境保护)”是他同等关注的领域,非常高兴来进行有关河流生态与历史城镇村落保护问题的演讲,然后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议题。
首先,柳教授讲述了中国古代与我们中国古人的生态观。从一种更加广泛的角度上来看今天我们城市的问题。实际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所有的哲学门派都是一种观点,都是人不要跟自然作对,人要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关于人定胜天这样一种哲学观是极少极少,凤毛麟角的。柳教授认为中国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人改造自然,顺着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一定地去修改自然,取得的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但让人痛心疾首的是,都江堰,因为在它的上游建了紫坪铺大坝,这个活了两千多年活到今天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死掉了”。柳教授谈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高大的河堤严重地破坏历史城镇村落具有地域的特色的文化景观。比方说,今天往湘西、往贵州、往广西以及云南那边去,也就是中国生态自然比较好的地方。那些地方的城镇村落大量的都是沿河的吊脚楼,只要高大的堤坝一建,那沿河的吊脚楼就全都没有了,就永远也看不到了。到今天我们很多的历史城镇就已经被这种情况给破坏掉了。今天我们的城市,把大坝、大堤一建,是我们自己把自然给破坏了,然后河流不断地涨水,不断有洪水,我们又没办法了,就又建堤。这一建,自然的风貌没有了,人文的历史的风貌没有了。我们今天就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就只能够被关在这样的城市里面过这样的日子。柳教授表示有时候就感觉到很无奈。
第三点,柳教授觉得沙滩卵石或者草滩湿地延伸至水中的自然的景观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的景观,是一种美景。而这种美景很容易被我们的水泥大坝破坏。贵州天村这样的自然多好,湿地草滩或者是沙滩卵石自然延伸到河流中间去。很可惜,这样的地方是被我们人很少去的地方才会保留着,只要我们人到了的地方往往就被破坏了。
最后,针对如何保护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和城镇村落的景观风貌这个问题上,柳教授指出了四种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疏浚河流,而不是随便就去堵。第二,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我们过去这么多年来没有注意保护好森林,但其实森林是涵养水土,消减自然灾害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有森林就没有干旱没有洪水。第三,开挖防洪沟。第四,在没有危险的地方让它淹,这也是一种方法。
张琛:“城市湿地保育”
张琛 博士
张博士首先以一个问题作为演讲的开场白,他指出现在城市湿地,尤其是目前兴挖水塘兴建的大型湿地,存在一些特殊的问题。这一问题即湿地结构不够完整,实际上不适宜生物的栖息繁衍。而像一个完整结构的湿地包括草滩、浅水区、植被区等这种完整的生态环境,里面有鱼、虫、鸟等动物生活在里头,它们能找到食物和栖息地,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湿地。这种结构的城市湿地,可能带给我们的就是完全不同感受,当然这是从我们做湿地研究的角度讲可能更多的是关注这些。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我们现在主要是怎样让建设方认识到作为城市湿地能够为我们的城市带来哪些重要的作用,而不仅仅指的是人类的一个生活环境或者。那么,从湿地的角度来说实际上它主要的生态功能大家都知道,包括鸟、水、草和周边土壤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湿地现在更重要的就是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我们当暴雨来临的季节城市看海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而这种城市湿地可能在某些方面作为第二个集水的区域也是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就是一些休闲湿地的建构,但现在的问题张博士拿松雅湖的建设过程来给大家做个案例。在一五年年初到年底和今年一月份张博士做了调查,周围的植被和当地的鸟类调查。
这个调查结果是让张博士感觉到非常可怕的一个趋势。在松雅湖开始的地方看到过去这个区域是一个非常多的水藻聚集区,水质非常清澈,然后到今年一月份去做了次调查,整个开发过程令人感到担忧,大型的挖掘机把水藻全部除光,然后南部和中部滨岸全部改造,整个滨岸的植物种群基本都被毁掉了,水藻只剩下一些小藻类,今年夏季也看了白鹭也很少了,本来想把南部岸区做成一个真正长沙市唯一一个冬候鸟栖息地,现在暂时都没有了,只有全部是人工做的一个非常漂亮的草坪以及一些外来树种,甚至看到前面还有挖掘机在随意的挖。
所以从张博士做的湿地研究感觉到我们做湿地不能太多用人工方法干预,要更多的去考虑生物家园的营造,先给它们一个栖息地,然后休闲的地方再建设,另外整个城市湿地实际上还起到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很多城市湿地都是周边地区经过污水处理厂的水或者是有些地方没有经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都能在湿地里得到净化,那么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未来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要更多的关注。所以张博士的感受是,如果作为城市湿地的话我们在未来真正把城市湿地做成一个非常完善的程度,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当中可能更多的我们要关注需求是什么呢,研究方针怎么制定,比如说我们这次国家国建住宅部城市湿地建设规划的稿子,这种稿子给我的感觉没有多大参考意义,它所规定的就是按照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案去做,没有考虑任何生物学的要素。
丁国胜:“为公共健康而规划:是时候行动了”
丁国胜 博士
丁博士探讨的话题是城乡规划和公共健康的关系,包括它们的历史渊源以及当前我们所关注的议题。我们早期关注城乡规划,是物质环境干预的工具,直到今天,城乡规划的本科教育都是教导学生如何做物质空间的规划,我们现在对城乡规划又有更多的认识,比如说公共政策,我们认为它是资本积累的推动者。大家对城乡规划的认识越来越多元,到底城乡规划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二个我要讲一下公共健康的问题,我们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可能会想到没有疾病、预防传染病,我们也会想到细菌和病毒,我们也会探讨当前的人类的基因工程和精准医疗的这些理念,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1909年英国出台住房与城镇规划等法律,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与此同时,在那个时期,城市规划整个学科都在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和学科的诞生都和公共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我认为,现代城市规划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应对公共健康的挑战。巴黎的豪斯曼改建,对底下水系统和城市供水系统进行改建。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通过宽阔的街道和城市结构的延伸,城市卫生的条件,通风条件和日照条件都能得到改善。从早期的规划实践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公共健康的关注,像田园城市,吸收城市和乡村的优点,来提升人们生活的环境,改善公共健康状况。
以前我们认为健康应该交给医生,交给公共健康学家,我们希望现代医疗能改善健康情况。但是现在,大家对健康这个词的理解,对健康的决定因素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变化。18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认为健康不仅仅是医疗上的没有疾病,而认为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等等更多的维度,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维度。城乡规划通过改变建成环境最终影响人群健康。我们的土地政策,住房和就业的规划,城市建筑的密度,住房开放空间都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影响。我们通过制定和管理促进人群健康的城市规划,促进公共健康。
最后丁博士谈到了城乡规划关注公共健康的几个可能的议题,第一个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要修复生态环境,构建韧性城乡。第二个问题就是促进身体活动,关注促进身体活动的场所,建造可步行的城市。第三个是食物规划和食品安全,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来看,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城乡的食品供应和消费系统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它所对应的空间关系是怎样的。第四个问题,要关注邻里和社区规划的问题,如果我们生活在压抑的环境中,微笑次数越来越少的话,还怎么能健康呢?
彭友:“公共空间舒适度评估:扩展模型”
彭友 博士
彭博士首先介绍了他研究的出发点,城市作为我们的一个生存的场所,公共空间可以为我们提供交通、休闲、商业等等这些功能,它提供了一个室外与室内空间相对应的一个选择。生态规划已经是一个研究比较细致的一个领域了,从战后开始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规划的主体也成为了我们人的活动,而不是说仅仅是物理范畴下的生态环境或者建成环境。所以现在我们就要把这个模型向前推动,希望能够形成一种动态的与环境之间产生一种适应性来评估人的舒适度的一种新的模型。
第二部分彭博士就讲述一下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性过程,在室外环境它是多种因素交换的一个结果,所以必须要考量到因素之间的差异度。那么就是说其他的因素在这个状态之下只是跟寒冷的温度之间的一个交互作用,没有跟炎热温度产生一个交互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形成一种正交,那我们做了这个实验设计之后就把我们做考量的这八种因素做了正交,但是八种因素做了正交每种因素有两个维度的话那需要一个很大的实验量,那么我们在地点上的选择就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进一步做了一个筛选并完成组合,综合来讲我们就完成了一个针对这个区域的量化模型。
第三部分彭博士分析了研究结果,首先就是一个比较简单描述性的东西在广场活动中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6—35岁年龄区间,其中男性稍微多一点,大概是六比四的一个比例,大部分人对我们反馈他们的身体状况是比较好的,有大概百分之八的人反应出他们有一些小咳嗽感冒等问题,健康状况基本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我们希望提高人在室外活动所占时间的比例,因为这样的话有助于整个人的健康包括人的舒适的感受,以及协调人的城市活动时间的分配,总体来说这个方向就是希望增加城市的活跃度或者说城市的居住性。
最后一部分彭博士指出,总的来说人对于城市的公共环境理解或者评估它是一个综合的课题,它所涉及到的因素不仅仅是从整个城市的物理影响,包括它对微气候做造成的干预,还包括我们人是如何去使用这个公共空间的,我们人在使用这个公共空间的时候是存在一种怎样的心态,或者说我们有一个怎样的情绪,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块谈到的比较数学比较定量的这种模型,因为在生态规划我们实际上一直处于定性的研究类型,定量的分析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主要用的是描述性的聚类分析的一种方式,没有综合考虑这种多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建立。另外生态规划不仅仅使用生态学方面的原理,同时也要考察到生态经济学方面的指标,彭博士所做的研究其实是结合很多建造经济学的指标,把这些东西结合到生态规划里面。
刘科:“城市水环境,公众如何参与规划”
刘科 环境公益影像摄影师
摄影师刘科认为你城市规划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而不是只由相关部门去解决,民间参与的方式从他的工作实践经验来说总结了大概六条。
第一个就是监督,为什么监督也是参与城市水环境的沟通规划。在去年三月份的时候,在湘江大坝蓄水之前,由于城市管网污水的改造,天心区和雨花区有18天的污水需要排到湘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他们没有投放絮凝剂、没有告知公众、垃圾没有收集起来等。通过我们的监督这件事情在当时社会造成了非常大的反响。
第二个是行动,大家都知道湘江布局是由株洲环境枢纽和长沙环境枢纽把这条河截成了三段,就像柳教授之前说的一串串的湖现在叫长沙库区,建坝以后会导致水位直线上升34.67M,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目前的高排口全部要淹没在下面。所以决定从2014年起,湘江的长沙库区一百零一个排污口如果没有完成洁污,大坝务必不能蓄水。这个刘科觉得也是公众参与规划的很有力量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方式就是“看上去很专业”,我们在调研会拍摄大量的素材、做GPS定位,我们会分析这次汇报的原因。令我们自豪的是很多时候国家环保部做汇报的时候是拿着我们的素材,那么我们觉得这也是一种参与。这种能够给国家、政府以及当地的受害群众提供非常大的支持。
第四个叫做公众动员,这是绿色潇湘一项非常基础的工作,但也是非常有效的工作。这个工作公众如何来参与,国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东西叫做“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在这个微信号出来以后,绿色潇湘动员了湖南所有的守望者,我们把所有的湖南的一百二十九条黑色水体用个人承包的方式,让大家去监督我们用两个礼拜的时间完成了这些黑色水体的考察过程,然后告诉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湖南省的黑色水体监督工作仅次于北京,政府部门也感到很惊讶,因为政府部门其实是找不到黑色水体的,而群众比他们做得更好。
第五点是善用征求意见,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国内环境问题的政策出台之前都要进行公示,原来大家可能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其实大家都没有参与,没有仔细地去推敲这些政策不足的地方。其实绿色潇湘专门有人来做这些政策的研究,在二零一五年政策倡导的建议整理起了二十二条,湖南省环保厅他们非常认同绿色潇湘这种方式,从民间的视角来解读这种政策以及从民间的方式去参与。
第六点就是绿色潇湘努力影响制定规划的人,要影响到整个制定规划的人,不管是至上而下也好还是自下而上也好,其实都是需要这个机构要认认真真去对待每一件事情。政府对于我们做的东西有了足够的尊重,从公众参与的角度解读城市水环境的规划,将来就是民间的环保机构参与的方式。
论坛下半场 现场交流讨论
在嘉宾主题演讲结束之后,论坛进入下半场现场交流讨论环节。现场观众围绕本期主题以及嘉宾的主题演讲行了提问,针对大家的提问,几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详实的解答。
△现场观众提问
△主讲嘉宾回答现场观众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