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凡益会客厅第八期:围墙之惑——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论坛背景

 “一座城市不仅是建筑和街道的结合,它有一种灵魂和氛围,即所有钢筋水泥都应为之服务的社会特征”。城市的灵魂藴藏于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当中,每一段城市的发展都塑造了这座城市。我们塑造了城市,城市又在塑造我们。我们将城市塑造成钢筋铁骨,城市还给我们坚固冷漠。在高楼林立、街市繁荣的背后,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人困惑。正如我们将城市的脉搏梳理得纵横交错,城市还给我们一次次交通堵塞。然而,在城市发展这个问题上,我们面临着很多的疑惑与困惑。本次论坛邀请四名建筑师与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城市发展之“惑”。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在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中南艺术讲堂”举办,由主持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博。首先,主持人向到场的来宾致辞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和特邀嘉宾,本次会客厅的主讲嘉宾分别是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建筑副院长严钧,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翚,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总经理胡鹏飞、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孔维懋。本次论坛特别邀请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米盖尔·马丁(Miquel Marti)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教授钟虹滨

 

主持人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博 

 

特邀嘉宾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米盖尔·马丁(Miquel Marti)教授

与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钟虹滨教授

 

 

论坛上半场  嘉宾主题演讲

 

严钧:“为什么我们的城市会有墙?”

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建筑副院长严钧

 

首先,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外面会有墙?原因是古城从聚落到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经为了抵御鸟兽虫蛇的聚落的墙,慢慢随着聚落扩张成城市,而演变成了城市的墙。同时由于军事因素的影响,又促使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如中国长城、明代卫所的城墙、辽宁兴城、平遥等地的古城墙都是受军事影响而发展的产物。

 

 

此外,军事因素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生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而演变成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军事化的城墙。其次,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面会有墙?根据文献记载:“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这说明了城里面有墙,是因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统治地位而修建的内墙也就是城,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更尖锐的民族矛盾,比如满城和汉城。

再次,为什么我们的城市小区会有墙?主要源于隋唐时期里坊制的确立,里坊大致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的小区,古语云“坊有墉(围墙),墉有门,捕亡奸伪,无所容足”。所以里坊制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专制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我们今天的小区就有了墙。

 

总体来说,从城市墙的演变发展轨迹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军事、政治因素是城市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经济因素越来越重要,直到再次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例如:从西周王城建立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到隋唐时期长安里坊制,里坊制总体严整布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再到宋朝经济发展街坊制建立,突破里坊制的禁锢,拆除了里坊的围墙,按街巷、分地段组织居住,并沿街开设店铺,后面建造院落式的住宅,最后到元朝、清朝封建等级制度的更加严格,使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格局。就今天而言。但城市发展的总体态势是依旧是一个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这样一个演变趋势。

 

 


 

陈翚:“城中心的边与界?”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陈翚

 

以2014年湖南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白果园叙事”为实例来讲解,“城中心的边与界”这个主题。白果园-化龙池街区是长沙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较为完整的城市历史地段之一。白果园地区旧时被称作长沙梨园,曾是长沙本地戏园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地方。她曾经的一条边界——织机街,就是现在人民西路所在的位置。


 

人民西路的两侧现在已经高楼林立,与来来往往的人流共同将白果园围和在繁荣的商业氛围中。时过境迁,当年最富盛名的黄金大戏台已经被足疗场所取代,戏园文化在今天已经不负踪影。戏园曾是长沙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场所,它承担着多种复合的人际交往功能。在类似的聚集场所,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并不受身份阶级的限制,听戏谈天品茶,享受惬意的生活。

 

 

而对于白果园,第一组的调研以此为切入点,试图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新建建筑或者旧屋改造的形式,纳入包容的功能,恢复并延续曾经的戏园所能提供给长沙人的宽容和包纳。我们并没有按照常规给出具体的任务书,要求同学们在充分了解长沙市历史街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从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角度给出一个延续历史文脉,激活老区生命力的解决方案。

 

学生们被分成几个组,带着各组感兴趣的问题,用各种方式对该地区进行了深度的踏访和研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为了增强理解和记忆,在调研报告初步形成的时候,每组学生还被要求根据分析结果创作空间剧本,模拟一个或几个在基地被改造前后可能发生的故事,并将之拍成微电影。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此次深入的研究,以小规模的设计介入,通过植入局部的、富于创造力的城市空间或建筑物(功能自拟)来活化街区,使该地区的发展获得政府、财团、媒体以及公众的关注,来帮助本地居民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使历史地段在传承原有的空间肌理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确定某种可能性,获得新的功能,融入新城市的发展之中。

 

 


 

胡鹏飞:“围墙out了”


北京维拓时代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总经理胡鹏飞

 

回顾过去,新中国时期,城市建设全面学习苏联式的“大马路+封闭小区”的模式,强调“职住平衡”,大量的新建居民小区作为工厂或机关单位的配套而被营建,形成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开始遵从《雅典宪章》的原则指示,将城市进行区隔化管理,把城市整体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活动区域。改革开放之后,利用一条条的马路划分区域,利用一道道的围墙孤立每一个建筑物。继四合院和宫城之后,新型商品房的出现,小区的楼群和围墙形成了新的大院类型。

 

 

封闭式社区现状与问题来分析有以下几点:1、随着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大广场、超大封闭社区形成,迫使人们更多地选择开车出门,也更容易拥堵。2、封闭式住宅社区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设住宅隔离,便利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积。3、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不但造成城市宜居性不高、社区活力缺乏,也造成千城一面。

 

4、封闭式小区里,围墙带来的冷漠,无法让社区充满活力与生气。5、小区内的公共设施及资源无法共享,将城市分割为一个个封闭的小单元,无法有机连通。6、封闭小区阻碍了公共视野,使得原本的城市风景线被隔离在围墙内,降低城市整体形象。7、封闭社区提升了购房成本,小区划内的道路、绿地等均包含在业主购房成本内。

 

总体来说开放式社区,优势是1、缓解城市拥堵。2、提供公共空间。3、便捷城市活动。所以“拆”围墙,开放性社区不是简单的“拆墙运动”,更不是全国所有城市都要拆围墙。是打开大院和封闭小区,它们大都占据城市中心的公共地带,造成城市道路梗阻、断头路和丁字路。应该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孔维懋:“公共空间连续性探讨”


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孔维懋

 

首先,从西方的案例来分析城市公共空间与其连续性探讨“历史的墙”: 1602 年,阿姆斯特丹进入了航海时代与世界贸易时期,从一开始封闭式的城市,随时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城墙被拆除了,但是依然保留了一些公共空间,直到十八世纪阿姆斯特丹已经形成了完全开放式的城市格局,墙彻底被拆除。工业化以来美国的城市规划是没有公共空间的,被修建的厂房以及基础设施占据了空间,交通依然比较拥堵,直到60年代后期美国的城市规划往郊区化发展,完全依赖以车行来代替步行的城市规划。

 

CIAM 1928 年成立的现代建筑协会,由柯布西耶组织多位欧洲著名的建筑师探讨建筑形态,并提出了“光辉城市”概念的雏形。第一次明确了功能城市要素,讨论了自由经济背景下底薪人群的居住最小空间问题,将最小居住单元作为城市主要研究方法,同时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 , 工作,休闲,交通。但是,这一提议受经济、财政影响并没有在欧洲实现,二战后欧洲国家城市重建问题遇到很多瓶颈,如财政的巨大负担,同时很多建筑师认为社会属性层面的价值才是研究城市的核心思想。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存在的更多的是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的问题:密度与房屋问题;城市建筑形态单一;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去中心化。与之应运而生的,是几个建筑学派对于美国城市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景观都市主义源于一个生物学家Patrick Geddes(1854-1932),他是公认的景观教育界的鼻祖。Charles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当家掌门人,哈佛大学景观系教授。其理论建立的过程中,他总结了拉维莱特公园的案例,并指出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源于这样一种概念,这种概念抛弃了跟自然有关的风景园林,从而转向了结构性的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间再造。在他的眼中,水平线条的植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功能的并置,这种水平线条的功能并置本质上与疯狂的纽约中摩天大厦剖面不同楼层之间的活动组织是内在相联系的。 以GSD Studio为例,它的目标是探究空间延续性,我们选择纽约的一块地,做了集水池创造以水为核心的公共空间,每一个block都是完全开放的,block里的公共空间均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对滨江空间进行研究,水体经过淡化、净化、处理引入block。Block的形态、密度、居住环境性质通过类型学进行研究,虽然每一个街区公共、商住、居住属性不同,开放性不一样,敞口大小不同,但是通过建筑、建筑界面、交通方式、以及每一个block都做一些小景观来打开、提高block的延续性。

论坛下半场  现场交流讨论
 

在四位嘉宾主题演讲结束之后,论坛进入下半场现场交流讨论环节。现场观众围绕本期主题以及四位嘉宾的主题演讲行了提问,针对大家的提问,四位嘉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致详实的解答。

 

1. 观众我想问胡总关于公共空间的问题,首先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我买的房子,即使是在小区内,但是一草一木都是我已经付费了的,为什么我要把付费了的资源跟别人进行共享呢?第二个问题是,中央会不会对土地制度等政策做出改变?政府的管理会不会渗透到这一方面呢?

 

胡鹏飞答: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物权法的,事实是会进行补偿。第二个土地制度,我们研究很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土地制度关系到政策是否稳定,是不会随意更改的。第三个问题是政府监管,安全问题这个肯定是会加强的。只有打开门,事情才好办,不开门就没有意义。

 

现场观众提问

 

 

2. 观众:孔老师,我想问您对于长沙的社区的开发尺度,有什么建议?请您结合美国的规划来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孔维懋答:美国的规划跟中国的规划完全是两个系统,从规划层面来借鉴美国的规划模式意义不是特别大,还是中央颁布的意见更加具有指导作用。首先美国没有小区,全是大的社区形成了小镇,每个小镇的房子全部是临街而建,开放公共空间,并依靠收取地产税来保证公共空间福利,且没有物产公司,中国在开发商完成后是要交物产公司管理,这个公共空间就很难完全开放。假如我们开始收地产税,并逐渐减少物产公司的权利,以一个街区来规划,这样的公共空间就是服务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不是服务于小区的公共空间,这样才可能达到高度开放的公共空间。

 

主讲嘉宾回答观众提问

 


活动尾声 “凡益工作室”向四位主讲嘉宾以及特邀嘉宾赠与“凡益会客厅”纪念框以及凡益工作室纪念品,并现场嘉宾合影留念。

 

2019年1月26日 09:31
浏览量:0
收藏
凡益首页    活动    【活动回顾】凡益会客厅第八期:围墙之惑——城市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