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N种可能性:从“乐高”到全球开发,张贤铭的跨越未来之路

建筑学,作为一门集艺术、科学与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涉及人类居住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多个方面。它不仅关乎建筑物的设计,还涵盖了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工程力学等多个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建筑材料、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不断涌现,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房地产等行业的饱和,都为建筑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因此,在2024级的建筑传媒与策展的课程中,我们策划寻找长沙建筑前辈进行系列访谈,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将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建筑师职业生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这里,我们将一起探讨建筑师如何在变化多端的行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和转变,以及如何在建筑与生活的交织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价值。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四位前辈的精彩分享,揭开建筑师职业生涯的多重面纱。
HNU建筑可能发展访谈小组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4级研究生课程作业
建筑的N种可能性系列访谈
2025年1月16日 15:00 湖南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位充满未来感的建筑界“大咖”——张贤铭,远大芯数字总经理。他的职业经历可以说是一次次跨越,不仅在建筑行业深耕,还将科技与模块化建筑相结合,开辟了建筑的新天地!你敢信吗?他还把“乐高”与建筑结合,完成了“28小时建成”的奇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建筑天才是如何在行业中书写自己的“创新篇章”。

张贤铭 远大集团副总裁、 P8创始人
1.从CMU到全球开发,张贤铭的建筑“全球视野”
张贤铭的学术背景可不简单——他本科在美国宾州卡内基梅隆建筑系,研究生则漂洋过海到了印度和德国深造。虽然后来没有完成硕博,但他的职业生涯却如同开挂般迅速。2015年回到长沙后,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建筑模式,先后创建了P8社区和蓝天实验室,如今,他担任的是远大芯数字的总经理,带领公司走在模块化建筑和数字化建造的前沿。
他的职业轨迹告诉我们,建筑不止是“设计”,它还是一场关于科技和未来的“大冒险”。从传统建筑到智能建筑,张贤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路。

远大活楼/图片来源:远大芯数字团队
2.模块化建筑的灵感来源:摆脱“肮脏”工地的束缚
什么是张贤铭选择走向“芯数字建造”的动力?答案是一本书!大三那年,他翻开了《再造建筑》这本书,里面提到的模块化建筑给了他巨大的启发。他不禁想,如果建筑可以摆脱那些脏乱的工地、危险的吊车、繁重的人力劳动,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于是,他决定打破传统建筑行业的“人海战术”,走向技术驱动的房地产开发。你可以想象一下,过去的工地总是让人联想到尘土飞扬、危险重重,但张贤铭心中的建筑未来,却是科技驱动、轻松高效,甚至将来会成为像宠物或情人一样亲密的存在。

远大活楼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远大芯数字团队
3.技术驱动的房地产:全球化开发的挑战与机遇
说到模块化建筑,张贤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科技的应用与研发。传统房地产行业是依靠大量的人力和人工操作,但他坚信,未来的建筑将以科技为主导。芯数字建造的核心目标,就是将科技引入建筑,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甚至让建筑可以像“乐高”一样组装,28小时建成一栋楼!想象一下,建筑师就像拼乐高那样,只需拿起模块化部件,跟着说明书拼接,几天就能完成一座现代化大楼——是不是觉得很酷?
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如今已经全球化布局,张贤铭带领的团队正在挑战世界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尽管面临着技术研发的重重困难,但他们已经在技术上遥遥领先,站在了全球建筑科技的前沿。

远大活楼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远大芯数字团队

远大芯板/图片来源:远大芯数字团队
4.未来建筑的想象:不仅是盒子,还是“情感寄托”
谈到未来建筑,张贤铭的想法充满了想象力。他认为,未来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盒子”,它会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设计,甚至成为人的情感寄托。“建筑也许会是你的宠物,也可能是你心灵深处的情人。”这句话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他提到的活楼,确实可以做到:每个模块都可以像集装箱一样折叠,海运到世界任何地方,两个月内就能建成!不仅如此,这些建筑还会极大地减少人工,降低对传统建筑工人的依赖。快建、好建、节能,这才是未来建筑的目标。

增加建筑的情绪价值/图片来源:远大芯数字团队
5.对建筑学同学的建议:保持探索,创造人性化建筑
作为一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张贤铭对建筑专业的同学有一个建议,那就是——“不断地去探索、创新。”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搭建,更是与人的情感和需求相连的艺术。未来的建筑师不仅要关注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更要思考建筑如何触动人的情绪,如何创造一个既符合人类需求又充满人性化的空间。

远大活楼房间内部/图片来源:远大芯数字团队
6.总结:建筑的未来,芯技术助力新纪
张贤铭的故事告诉我们,建筑不仅是建筑师的创造,它还应该是科技与人性化设计的结合。“建筑的N种可能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从模块化、数字化到全球化开发,科技驱动将是未来建筑的主旋律,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将是建筑从传统走向未来的最精彩时刻。
喜欢张贤铭的故事吗?你是否也想像他一样,用科技和创意重新定义建筑的未来?快来和我们分享你心中的建筑梦想吧
寄语
“建筑师应该是人道的、完美主义的”
采访问题/Q&A
Q1
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历背景
我本科是在美国宾州卡内基梅隆建筑系,之后我就去了印度和德国去读硕博,但我没有读完硕博。大概15年的时候我回到了长沙,然后就建立了P8社区,之后又成立了蓝天实验室,现在我所在的这个公司叫远大芯数字。
Q2
是什么契机使您选择了芯数字建造?
大概是大三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一本书,叫做《再造建筑》,它对于模块化建筑做了一次历史脉络的分析。
还在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建筑,它还是依赖很多的人工,可能它会使用到吊车,还会使用到一些重型机械。但是绝大多数的这种工作状态是我个人无法去承受的。比如建筑工地我们会想象是肮脏的,是危险的,这是一个事实。我觉得工地应该需要改变。
Q3
与传统建筑行业相比,运用芯技术遇到过什么困难?
因为我们房地产其实没有什么科技,房地产可能更多依赖的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力,包括设计师也是一个,设计也是个人力活,用人力用的太多就代表用科技用的很少,像我们现在有一个比较大的计划,就是在全球进行房地产开发。这种房地产开发它是一种以科技驱动的一种房地产开发。
现在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首先研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另外的可能是耐心。在活楼的这个产业上来说,这个项目已经将近15年,这么持续的(项目),我觉得它唯一给我们的回报是在技术上来说我们一直是超级领先的,在全世界。
Q4
对未来建筑行业的思考,它会转向什么方面?
我们未来的建筑不只是一个盒子,不只是一些材料,而它可能会是你的宠物,甚至说它是可能你的情人。建筑师可能更多的是对于建筑未来一方面体验的增加。在我背后的活楼,它是全集装箱的一种建筑,就是说你所看到的每个部件都是可以折叠成一个集装箱,可以海运,然后它可以在两个月内到达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源会变得非常昂贵,其实这是活楼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于人力上的减少。背后这栋建筑是二十八小时建成的,整个过程它是吊装,它是拧螺丝,就像是乐高一样,你就打开一个说明书,这个部件要连到那里,那个部件要连到这里,建筑就做完了。
Q5
根据您的经历,对建筑专业同学的建议
我觉得建筑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你自己可以去创作,但是这中间可能现代建筑行业有很多不太人性化的(东西)。有没有一种建筑是可以让人和别人的一种情绪去链接在一起,那这样子的建筑有没有市场呢?只要去不断地往上去追求,肯定是可以找到的,找到社会需要的东西。
至此,建筑的N种可能性全部四位访谈人物已经放送完毕,感谢大家的支持!
后续其他内容敬请继续关注凡益工作室公众号
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
期待未来更多相遇
建筑的N种可能性,期待您的关注
本期访谈策划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建筑传媒与建筑策展
指导老师
王蔚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凡益工作室创始人
本期采访者
许淑涵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
视频剪辑
李宗桂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